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先进
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(2022—2025年)》
近日,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(2022—2025年)》,要求各级各部门单位认真贯彻落实。
《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(2022—2025年)》全文如下: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,紧紧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,制定如下计划。
一、总体目标
坚持“破三难、优四产、促五化”的“345”推进思路,加快破解创新能力偏弱、产业结构偏重、资源要素偏紧难题,以更大力度转调优化低效产能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全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、生态化发展。力争到2025年,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.2%左右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%左右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%左右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降低17%左右,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。
二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提升
(一)增强产业创新能力。面向制造业基础性、前沿性领域,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,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载体,推动创新资源整合集聚。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,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。聚焦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元器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软件、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,编制全省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等方式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,集中突破一批重要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。完善政府首购首用、保险补偿等机制,推动首台(套)装备、首批次材料、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。力争到2025年,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左右、“一企一技术”研发中心2000家左右。
(二)提升产业结构层次。加快转调优化低效产能,持续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,深入推动钢铁、炼化、焦炭、水泥、轮胎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。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,聚焦纺织服装、食品、造纸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,滚动实施更高层次的“万项技改、万企转型”,支持创建消费品工业“三品”战略示范城市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绿色环保等领域,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,构建新产业发展生态,着力构筑支撑制造强省的新支柱。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坚持瞄准前沿、重点突破,聚焦生命科学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、未来网络、深海空天开发、氢能与储能等领域,着力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,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。
(三)塑强产业人才队伍。实施“人才链、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”四链融合,统筹推进企业家、经营管理人才、技术创新人才、卓越工程师、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。深入实施泰山人才工程,加快培育集聚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。夯实产业人才载体,创新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,加速推动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。大力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,积极推广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育模式。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,开展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水平企业家培训,实行青年企业家培育“导师制”,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企业家。
三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
(四)建强新型基础设施。构建现代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,优化布局、结构、功能和系统集成,加快5G、千兆光网、数据中心等规模化部署应用,完善确定性网络建设布局。打造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山东工业云体系,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济南“星火·链网”超级节点建设,积极发挥济南、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。推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,加强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保护,指导企业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,强化制造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。
(五)深化数字赋能增效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,做强第三方服务商队伍,一企一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,打造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“小灯塔”企业,力争3年内转型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万家以上。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为引领,持续实施“个十百”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。扎实开展“云行齐鲁·工赋山东”行动,持续组织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,促进重点行业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。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,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,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厂(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制造场景)。开展数字经济“百城牵手万项”活动,推动实施数字经济项目1万个以上。力争到2025年,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比例达到45%左右,全省两化融合指数排名保持全国前三。
(六)优化提升数字产业。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,推动集成电路、超高清视频、智能传感器、虚拟现实等产业高质量发展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扩容提质高端软件产业,培育100家以上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,打造100个以上鲁版软件名品,支持济南、青岛软件名城建设。着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,加快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。
四、支持制造业绿色化转型
(七)构建绿色制造体系。着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,大力开发具有节能、环保、无害化、高可靠性、长寿命、可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,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量。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,推动企业加快低效设备淘汰与高效设备替代,加快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。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,推动能源梯级利用、废物综合利用、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,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、循环经济产业链。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,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数据支撑、网络共享、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。力争到2025年,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、绿色园区20家,开发绿色设计产品500种以上。
(八)大力推进节能降碳。加强“三线一单”实施应用,认真落实“四个区分”“五个减量替代”要求,对“两高”行业进行清单化跟踪监管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。分步骤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,细化有色金属、建材、钢铁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具体方案,加快碳捕捉、碳封存、碳循环利用等领域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,推进工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。实施能效、水效“领跑者”行动,扩大制造业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,推动企业应用节水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产品,加强高耗水企业节水监督检查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,推广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,推动绿色建材应用,提升建筑能效水平。
(九)提高单位产出效益。深入开展“亩产效益”评价改革,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,加强分级、分区域、分行业评价,推动覆盖所有应参评企业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,引导低端低质低效企业转型升级。
五、鼓励制造业服务化延伸
(十)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。积极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,推动零件标准化、配件精细化、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,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。面向铸造、印染、模具等关键环节,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,集中配置通用性强、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,建设提供分时、计件、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工厂。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,推动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、平台和项目。